用完形治療理論來理解心理困擾

2024-07-08

曹青清實習心理師 

筆者在實務的工作現場會遇到一些案主表示不清楚為什麼常莫名悲傷?例如明明正在吃東西,但眼淚就自己掉下來了,自己也很不喜歡這種莫名的悲傷,因為找不到原因也感到非常困擾。

以筆者的經驗,通常在工作的過程中會發現案主內在藏著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是他造成案主的不舒服,通常筆者會陪伴案主找到兒時創傷的情境,回到當時的情境,陪伴內在受傷的小孩,並且安撫他,跟他說話。很神奇的!有時光是這樣的安撫,就可以帶來療效。

您有看到你的內在小孩嗎?您知道他需要被看見及被接納嗎?千萬不要再用慣性想要把他去除掉,這樣反而會讓他更不舒服,而有更多讓你無法理解的反應。 

我們會發現通常被詐騙的人很容易一再的被騙,他究竟怎麼了?

在我們一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但他總會再犯,並找到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會說這次的騙術跟之前的不一樣!

其實說白了,他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走入同樣的困擾中。若以完形治療的觀點來看,可能會發現內在的某個自我其實是沒有被滿足的,之所以一再地被詐騙,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內在孤獨的自我在作祟,他沒有辦法忍受自己一個人,因此寧願跟詐騙集團接觸,也不願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的。

因此,案主要面對的是:怎麼滿足這個孤獨的自我的需求?例如接觸外界的支持團體,像是參加信仰團體或是參加共學團體等。

因此,如果你周遭的親友有遇到這樣的困擾,責罵他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陪伴他怎麼安撫孤獨的自我,與鼓勵他與外界連結才是正確的方向。 

為什麼我一直快樂不起來?

若案主提出這樣的困擾,以完形的觀點探索之後,往往會發現案主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自我,這個自我通常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

例如案主會認為要犧牲奉獻自己而幫助他人,不允許有自己的需求,這就好比原本的房子的房客,在從大房客住進來之後,都只能被關在小房間裡面,大房客住的是最大的房間,而且可以橫行無阻。

日積月累下,原本的房客都變成只能夠躲在房間裡不能出來,於是越來越不快樂。

因此筆者工作的方向,會引導身為房東的案主看到小房間的房客他們的需求是什麼?要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感謝大房客過去的幫忙,帶著覺察讓大房客出現,而不是像過去自動化反應。您知道怎麼樣子公平地當個房東了嗎? 

為什麼我的伴侶總是冷冷的?

如果長期缺乏溝通,似乎會造就雙方感情的退散,而無法繼續在一起生活。

筆者會發現其實他們傾向把自己的感受封閉起來,如果往兒時的脈絡去尋找,會看到案主在兒時的情緒是不被允許的,很可能是因為父母管教下,引導案主把自己的情緒關閉了。

因此我們看到案主表面是非常理性,邏輯能力很強,但就缺乏了與人關係的情感連結。

筆者會引導個案開始跟自己的情感連結,釋放這個被關閉很久的情感的自我。

開始接觸這個情感自我之後,也會帶動其他的優點,例如更多工作創意,對人的關懷提高,進而提升與伴侶的關係等。

您是否也把自己的情感自我關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