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怡妤實習心理師專欄

「當您有情緒的時候,您都會如何應對呢?」不想委屈自己,又不想傷害別人的狀態下,似乎很難有機會做到完美的應對,因為良性溝通的關係是建立在雙方都有對等意願的狀態下才有機會創造出來。

許多人聽到「家族治療」時,常會認為需要全家人一起參與心理諮商才行,也往往因為這樣的迷思而退卻不前。畢竟在實務上,要做到讓家人願意出席在每次的諮商中確實有難度。事實上,家族治療並非一定要邀請其他家人出席才能進行,重要的是,心理師能否從系統觀的角度,帶領來訪者進行探索與洞察。

網路世代的來臨帶來了許多有別於以往的生活模式,人手一機已是常態,3C育兒、整日與手機、平板為伍已非稀奇之事。近年來,針對戒除網路成癮營隊的出現,以及相關研究開始對於此類議題的重視,意味著3C成癮已是這世代不容忽視的現象。

前陣子我們正為著臺灣勇奪世界棒球12強金牌而全民歡騰之時,許多人也注意到中華隊的每一位國手各自被安排在最適合自己的戰鬥位置上,不僅是場上的選手,幕後的教練、收集情報的團隊等人,彼此皆按著各自的天賦特質發揮自身才幹,換句話說,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金牌、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成長過程的所歷所遇形塑了現在的你,父母的教育方式、社會給予的歷鍊讓你在人際關係裡有了一套準則。它就像是住在你內心的審判官,這位審判官常常會在不經意間跳出來提醒你:「我應該…」、「我必須…」、「我不可以…」。它就像兩面刃,有時帶來了成長的動力,有時卻也成了阻隔自己接觸自我的羈絆。

尚恩是個活潑開朗的大男孩,總是笑容可掬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且不將負面情緒輕易展露於外。因為他認為那樣的自己不僅是脆弱的,也會造成旁人的困擾。直到有天尚恩發現努力保持樂觀的自己彷彿遺失了什麼,看著鏡子,尚恩困惑為何自己明明很努力的正向思考,內心的缺角卻越來越大。帶著這樣的疑惑,尚恩決定去拜訪隱居森林的老友,他是尚恩所認知最完美的一個人。

要讓一個人改變舊有習慣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動機,很難真正成功改變。對於藥癮者來說也是,許多人在戒癮失敗的過程中回溯其原因,離不開好奇心、親友的邀約、生活上的劇變或毒品所帶來的好處等因素。

在每天的生活中,你總是帶著各種面具在身上。隨著場合的不同,你熟練的更換面具來面對不一樣的人事物。有時,你就像仁慈的聖者,有著無盡的慈悲可以包容一切;有時,你也像純潔善良的孩子,用赤子之心來回應世界。但生活不總是完美無瑕,有時,你也有低落悲傷的時候,那時的你就像躲在山洞裡的療傷者,需要有安全空間來讓自己復原;還有些時候,人生的各種挫折會讓你憤憤不平,那時的你就像怒吼的狼族,滿溢的憤恨足以摧毀世界。

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形塑了一部分的你,有時手足間的排行影響了你對自己的定位,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在潛移默化之下造就了你習慣的人際互動模式,獨特的家規也在成長過程中影響你的價值信念。你看到了自己與原生家庭如同齒輪般彼此影響的關係,也發現,原來你對世界的想像是從這裡開始的。

在親密關係裡的你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從小父母給予你們愛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有些父母擅長給予子女言語上的肯定來表達愛,有些父母喜歡透過物質層面的滿足來陪伴子女成長,也有些父母習慣與子女有精心安排的親子時間來給予關心,還是為著孩子忙進忙出的用行動來表達愛,甚至是透過肢體語言的擁抱來代替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