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怡妤實習心理師專欄

死亡並非高齡者專屬,現代醫療水準雖然拉高了平均餘命,但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大部分人仍然無法預知自己生命的長短。換句話說,死亡時常來得措手不及,也因為如此,當死亡來臨時往往留下許多遺憾。來不及好好道別、臨終時才意識到這輩子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諸如此類皆是常見的現實問題。

從成家立業、養兒育女到退休養老,這是許多人生涯的寫照。對於年過半百的空巢期父母,面對成年兒女因著工作、結婚等因素的離家,家庭結構的轉變與生活上的調適變得相形重要。親子、伴侶關係、退休生活規劃以及生理變化帶來的不適感等等,皆是需要逐一面對的新挑戰。

一個人背後龐大的文化脈絡其實深刻影響他的所思所想,每位來訪者帶來的故事皆是獨特的,但有時我們會發現,類似的事件發生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身上時,對於事件的解讀與影響程度便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差異,這裡所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意指來自不同國家、族群、宗教信仰與群體次文化等人。

何謂代罪羔羊? 我們可以從國語辭典的解釋知道,它意指「代人受罪的犧牲者」。在父母與子女的三角關係中,可能會出現一種狀況:子女頻繁的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或身心症狀,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之中,以至於父母將焦點轉移到子女身上,而間接忽略了與另一半需要真實面對的議題。換句話說,上述子女所呈現出來的樣態便是所謂的「代罪羔羊」。雖然現代家庭的組成方式非常多元,為了便於簡單分辨,本文中,我們仍然就最核心的三角關係來作為模擬案例的原型。

「當您有情緒的時候,您都會如何應對呢?」不想委屈自己,又不想傷害別人的狀態下,似乎很難有機會做到完美的應對,因為良性溝通的關係是建立在雙方都有對等意願的狀態下才有機會創造出來。

許多人聽到「家族治療」時,常會認為需要全家人一起參與心理諮商才行,也往往因為這樣的迷思而退卻不前。畢竟在實務上,要做到讓家人願意出席在每次的諮商中確實有難度。事實上,家族治療並非一定要邀請其他家人出席才能進行,重要的是,心理師能否從系統觀的角度,帶領來訪者進行探索與洞察。

網路世代的來臨帶來了許多有別於以往的生活模式,人手一機已是常態,3C育兒、整日與手機、平板為伍已非稀奇之事。近年來,針對戒除網路成癮營隊的出現,以及相關研究開始對於此類議題的重視,意味著3C成癮已是這世代不容忽視的現象。

前陣子我們正為著臺灣勇奪世界棒球12強金牌而全民歡騰之時,許多人也注意到中華隊的每一位國手各自被安排在最適合自己的戰鬥位置上,不僅是場上的選手,幕後的教練、收集情報的團隊等人,彼此皆按著各自的天賦特質發揮自身才幹,換句話說,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金牌、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成長過程的所歷所遇形塑了現在的你,父母的教育方式、社會給予的歷鍊讓你在人際關係裡有了一套準則。它就像是住在你內心的審判官,這位審判官常常會在不經意間跳出來提醒你:「我應該…」、「我必須…」、「我不可以…」。它就像兩面刃,有時帶來了成長的動力,有時卻也成了阻隔自己接觸自我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