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被理解的心

2024-11-13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通常,當我們經歷一些巨大的傷害,而這個傷害是當時候的自己無法理解與承受的,這時,我們便會自動地產生一些結論,用這些結論來保護自己,成為日後的行為準則。


        例如,小時候想要吃糖果跟大人討要,結果大人可能當時因為自己的事情正在煩惱,而連帶地將情緒波及於你,暴怒斥責那個討要糖果的你。對於小孩來說,這樣的暴怒是巨大的,無力消化的,但頭腦為了要安置這個狀況,於是可能就生出了一個結論:我不能表達我的渴望,否則會遭來危險(對小孩來說,被照顧者爆怒斥責厭惡可以是一種生存恐懼)。


        這些生出來的結論,因為來自於巨大的痛苦,往往會成為往後的人生規條,用來保護自己避免再次重複相同的受傷經驗。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一樣的道理。被蛇咬過後的痛苦和驚嚇,讓我們為了避免再次被蛇咬,得到一個結論是:避開所有長條形狀的東西。雖然保護了我們避免再次被蛇咬,卻也讓我們在生活當中充滿焦慮與限制,杯弓蛇影,看到長條物體就會心驚膽跳地避開。


        這樣的規條的確在某些時候幫助我們避開了危險,但因為缺乏彈性,也經常大大地限制了自己。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如果一直不敢表達自己的渴望,覺得表達自己的渴望、需求就會遭來討厭、斥責,那這樣的人是不是會活得非常非常辛苦呢?連帶地,跟他/她相處的人也會不輕鬆,因為總是要猜他/她需要什麼。會從這些限制的信念衍生出很多人際互動的辛苦和不輕鬆。


        另外,受傷當時的情緒如果被遏止,例如,當時不被允許哭泣、生氣或者說出痛苦,那麼這些情緒能量沒有機會自然地結束,便會成為未遂的情緒。然而,生物體總是趨向於平衡的,為了讓能量能夠平衡與結束,潛意識就會在日常生活當中時不時出現這些情緒以提醒我們要讓它結束。這是為什麼創傷以後會不斷出現閃現(flash back)的現象。由此可以了解,情緒和念頭的重複浮現,並不是要來找我們的麻煩,而是為了要讓我們看見,結束這些未完結的事件。


        之前的文章曾經教大家面對一些困擾的情緒和想法時,是不是可以先允許、不要排斥它,這樣就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它背後的故事,原因就是在這裡。當我們有機會看見這些情緒或念頭背後的故事,當我們的痛苦被我們看見與了解的時候,伴隨著心被了解時候感動的眼淚,或者當時候沒有機會呈現的顫抖、憤怒,當它們有機會被允許而流動時,它便有機會結束。


        下一次一些困擾你的情緒與念頭再次出現時,請記得它是要來被你理解與看見的,讓我們有機會結束這些未完成的事件,回歸到寧靜與平衡。所以,請帶著一顆溫柔、好奇、開放的心,看看它、聽聽它,與它在一起。


參考資料

布魯斯・D・培里(2022),《你發生過什麼事》(臺北市:悅知)。

劉素珍、李宗燁(2017),《愛就在你心中》(新北市: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