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盤遊戲--沙丘上的鋼琴手

2024-08-22

文/實習心理師 呂金城 

沙盤遊戲是由Dora Maria Kalff 由「地板遊戲」所演化而來的非語言的心理療癒方式,所採用的是在沙盤中放置物件,將內心的無形的潛意識狀態轉化成有形可見的象徵狀態。象徵表明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潛能圖像,這些圖像充滿能量,當她們被顯現時,會持續地影響到個體的發展。讓沙遊的來訪者經由自己內心潛意識與意識間的交流與融合,彙整出新的人生狀態,而走出原有的心理困境,達到療癒的功效。這種非語言的療癒方式特別適用於傳統文化含蓄的華人社會。


沙盤遊戲近年來快速的發展,台灣也於2014年成立國際沙遊治療學會的分支機構,積極推動沙遊的療癒工作,沙遊療癒處遇方式對於憂鬱、焦慮或性侵害等案主具有相當的療癒功效。此外,對於過分內向、退縮、尿床、拒學,甚至是過動的小孩(ADHD)也都很有幫助。 


作為非語言的沙遊療癒工具,最引人的自我療癒如沙丘上的鋼琴手圖像所詮釋的,試著進入這沙遊圖像中,獨坐於沙丘上彈奏這鋼琴,體會這鋼琴手的情境及心境,在心裡的內心屏幕上呈現的不再是外顯的孤寂,而是一份寧靜的自我饗宴。這就是沙遊的迷人之處,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寧靜祥和,世間的煩雜已與我無關,我已是如實的存在這無聲的鋼琴裡。 


參考資料: Dora M. Kalff`,黃宗堅,朱惠英譯,《沙遊 通往靈性的心理治療取向》,台灣:五南,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