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的溫柔練習 ——關於理解與看見

2024-10-12

撰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篇overview文章舉的那個例子嗎?當大人不顧我們意願強塞一些東西並說這樣做是為我們好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經常會是:你又不了解我,你怎麼知道這是對我好?相信大家對這樣的例子並不陌生。這樣的例子說明了,了解是愛的核心要素。欠缺了解的給予或付出,有時候反而會變成另外一種負擔。


        一個正在哭泣或鬧脾氣的孩子,當他的傷心痛苦被看見、被理解的時候,是不是他的哭泣和脾氣就會停止了,露出滿足、開心的燦笑。我們的心,同樣地也是如此。感到痛苦的時候,它就像受傷哭泣的小孩,需要被我們理解和看見,當痛苦被看見、被理解,並且情緒被允許的時候,隨著哭泣的眼淚與同理的覺察,那些痛苦就會慢慢被融化而結束。


        看見是比理解更全面與深化的一種感知,理解有時候是線性的或頭腦的,而看見是一種直接且全面的體察。記得有一年美國發生一起學生持槍進入校園,準備自傷傷人的案例。有一位老師看到那位持槍學生的當下,忽然看見他眼裡是滿滿的悲傷、絕望與茫然,看到這個的當下,老師不由自主地過去擁抱了他。這一刻,痛苦化為了淚水,持槍學生在老師懷裡痛哭了起來,槍也掉在了地上。


        看見對方的痛苦給予最適時適合的安慰,這會融化一切苦難。然而,這樣的理解與看見是一種感知持續的敏銳,而不能是一種制式的學習。那位老師並不能因為在書中看見這樣的知識,所以在那當下如SOP操作般地去擁抱這個孩子。理解與看見必須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才會有力量,在那當下,對方真的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見,而這樣的感知有賴於經常覺知自己的感受、與自己連結。能夠感受自己自然能夠感受他人,這是一體兩面的。所以,無論是想要關愛他人還是照顧自己,都需要回到自己身上與自己連結,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能同理、有溫度的人,看見自己也看見他人。


        現在,讓我們來觀察看看,什麼樣的狀態最適合於理解呢?有點困難的話,不妨反過來思考看看,什麼情況下是很難理解他人的?當一個人內在塞滿了自己的想法、對錯的標準、預設的立場、成見時,或者一個人被他的焦慮、害怕、痛苦淹沒時,這時候,大概很難如實地理解對方、看見對方。這樣看來的話,一個適合理解的狀態會是:放鬆地、帶著好奇想要理解的心,不帶著預設、單純地感受與聆聽。


        我們是不是也能試著這樣理解自己呢?當我們願意去看、去傾聽我們自己的心聲,當我們的痛苦被我們看見、被我們自己的了解,這會是多大的感動,多大的接納與愛呢。真正的理解才能給予自己的心最適合與最需要的。也許比盲目地跟著潮流去血拼、買奢侈品或吃一桶冰淇淋,更能夠撫慰自己。


        帶著輕鬆的注意與一顆好奇的心,與我們出現的感受、念頭同在。也許便有機會看到這些感受和念頭底下,曾經發生的過不去的傷害,看見它,便有機會療癒它。這樣也能更好理解,前面提到的接納,不是為了接納本身,承認自己的情緒,也不是為了讓自己沈浸在這些情緒或念頭當中,而是不再花力氣與它對抗,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去理解這些情緒背後發生什麼事。


        當然,這個過程有時候一開始並不容易,要去面對一些痛苦的情緒、念頭或經歷。專業的陪伴與引導,會是很好的幫助喔。


參考文獻

劉素珍、李宗燁(2018),《當下的釋放》(新北市: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