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本《想當熊的熊》看自我期待

2024-05-21

鄧竹紜諮商心理師

最近孩子喜歡上《想當熊的熊》 這本繪本,在閱讀時也蠻令我印象深刻,頗有警世意味。

書中提到:

剛從冬眠醒來的熊,發現原本的家園已經被開發成大型機械工廠。

從工廠管理員到主任到廠長,都刻薄嚴厲地責備他是個不刮體毛的懶惰蟲。

不認真工作,整天只會幻想自己是隻熊。


如此連連被否定身分,讓熊覺得無奈。

董事長見他頑固,帶他去見動物園與馬戲團裡的熊。

這些被馴養的熊嘲笑他不會表演,也堅持他不是熊,

因為他會做些熊不做的事,譬如站在籠子外。

連熊也被同類否定,於是自我認同被摧毀。 

他真心開始相信自己是個人,

穿上了工人服,刮了臉上的毛,

牠渾渾噩噩地開始做起人的工作,卻怎麼也不上手。

勉強過了春夏,來到了冬天。

熊想認真工作,偏偏氣溫低讓牠感覺疲憊得不得了。 

工作連連被警告也還是難擋睡意,

最後被炒魷魚而轟出工廠。

他是高興還是難過呢?

失業的牠走在風雪裡,

想投宿旅館,卻被老闆以「熊」為由拒絕,

牠恍惚地對這個身分有著莫名的熟悉。


想睡的牠茫茫雪海中不曉得要往哪裡走,

身體竟不自覺地偏往森林去,

牠一直覺得有件很重要的事該做,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旁邊剛好有個洞穴…嗯...好像很適合進去躺一下。

一切是這麼地難,又身體這麼地誠實。


當與期待有落差

當孩子學著故事情節,對著家裡的驢子玩偶喊著『水牛水牛』,

我便順著說:『驢子會慢慢開始相信自己是隻水牛吧,但可能會為著無法當隻優秀的好牛而難過』,

孩子便對玩偶有點心疼,改恢復叫他驢子。


小孩尚且知道,活在挫折與否定裡會感到辛苦與難過,

身為成人的我們,該如何對自己懷抱適當的期待?


這一問題深刻且複雜。

確實,我們可以對自己有所期待,這是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動力來源。

但是,這些期待是否真實適合自己,往往值得我們留心與反思。

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可來自於對自己的認識,也可以是受到社會與媒體的影響,

過多的刺激導致我們難以分辨,哪些期待是真正屬於自我,哪些又是來自外界的聲音。

因此,增加對自我認識的深度是必要的。


花時間反思與體驗

當來自外界的期待與自我產生衝突時,

花些時間反思自己的個人特質、價值觀、興趣和目標,

看是否這些聲音與自己的三觀相合。

或當然也可直接透過嘗試和體驗(前提是該活動安全且正當),

試試看是否他人的期待適合自己,

也許嘗試了才確信並不喜歡,也有可能便開啟了新的機會。

透過體驗能更加了解自己,

從而建立真實適合自己也符合實際的期待。


認識自己的閃閃發亮

面對自己無法達成某些期待,請不要急於否定自己,

因為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就如同熊無法成為一個好工人,並不是他不好,

而是被放在錯誤的位置上。

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思考

這些來自自我或著環境的期待,是否合適。


亞洲社會擅長選擇用「謙虛」的眼光去看見自己的不足,

但卻很少練習發掘個人長處,

這樣的習慣讓我們傾向看見自己所達不到的期待,

而忽略了自身已經閃閃發亮的特質。


在思考什麼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期待時,

也可以花一些時間反思自己有什麼樣的優點,

確保那些期待是基於現實也符合自身特質與強項的。 


走出自己的軌跡

熊回到森林,經過了一輪冬眠,再醒來之後,

是否已重拾了原本屬於熊的期待,重回原本的「熊生」,

還是牠仍受以往的認同影響,想再回到工廠做工,但仍不得要領,

故事後面沒交代,留給讀者自己想像。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願人人都能更深地認識自己,

不斷調整,朝適合自己的期待邁步向前,

創造屬於個人獨有的人生故事。


圖片與書籍出處: 

想當熊的熊 Der Bär, der ein Bär bleiben wollte

作者: 約克史坦那; 原文作者: Jörg Steiner 

譯者: 袁瑜;繪者: 約克米勒(Jörg Müller)

出版社:格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