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Overview:看見乖小孩的模樣】

2025-04-02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這裡所指的乖小孩是一種情感及思考模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些模式,所以不把它視為類別的話,就沒有我是不是乖小孩的問題,而是去認識自己還有哪些乖小孩的心態讓我受苦,並學習鬆開。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這系列的文章主要是整理與分享李宗燁老師所撰寫的《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這本書。


        如上面的引文所述,這系列文章要探討的「乖小孩」並非具象的乖小孩,而是一種乖小孩的心理模式。成長過程中,在父母的期待與社會價值下,乖小孩總是最容易得到稱讚與接納,於是在這樣成長的過程,乖小孩的心理模式也或多或少制約了每個人的心。


        透過一層一層認識乖小孩心理模式的樣態,以及了解這樣的心理模式會造成什麼樣的痛苦,我們有機會在生活中觀察自己是否也正在處於同樣的模式。


        那麼,不當乖小孩,那要當什麼樣的小孩?壞小孩嗎?不是的,解開乖小孩自我綑綁以及限制他人的種種枷鎖,走出受苦迷宮的是成為自由、輕鬆有彈性的小孩。


◎ 看見乖小孩的身影

所謂的乖小孩心理模式有什麼樣的特質呢?大致歸納以下幾點。

1. 認真看待規範與責任

2. 努力扮演好每個角色

3. 自我要求很嚴格,很努力

4. 完成別人的期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5. 習慣把別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6. 聽話、配合

7. 難以說出自己的需求,無法單純接受被照顧


不知道在以上的描述當中,你是否也看見了自己的身影?


另外,乖小孩也還帶著另一層含義,就是我們的感情心智在某些時候也只有三、四歲,像個孩子。大概會有以下三個特點:

1. 分不清過去跟現在。例如:小時候很害怕父親,長大以後對所有的有權威的主管都很害怕。

2. 分不清自己還是他人。其實是自己的渴望,卻誤以為別人也需要;拼命地拯救他人,其實是想要拯救自己。

3. 無法區分外在事件與內心解讀。以為別人不高興就一定是自己不好,以為成績考50分就等於自己沒價值。


◎ 為什麼乖小孩會受苦?

        受苦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不自由。所謂不自由的意思是說,乖小孩之所以當乖小孩,其實背後是出於各種恐懼或是渴望的束縛。像是,害怕不被愛、害怕被責罵、害怕自己沒價值,或者是渴望被愛,是出於這些恐懼與渴望而遵守以上的那些規範。所以,上面那些規範變成牢牢的枷鎖捆綁著乖小孩的心,一刻都不敢鬆懈,害怕一旦鬆懈之後,只要一點點沒做好,就不值得被愛、就會變成沒價值、被討厭,甚至被遺棄。


        這樣活著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可以說是活在受苦當中。


        而當我們不清楚這當中複雜、細膩的心理運作,只能停留在外表的兩個選項:要乖或使壞,那麼將很難真的感覺輕鬆自由。一方面,要乖才會被愛,但是自我要求地很累很苦;於是,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乖到某個程度受不了了之後,又容易決定不管一切地使壞來讓自己有一些喘息的空間,然而內心又會升起不安、恐懼。如此在兩極的擺盪,找不到出路,苦上加苦。


◎ 捆綁自己也捆綁別人

        更遺憾的是,這樣的自我要求模式,除了讓自己不輕鬆受苦,也會不自覺地把要求和壓迫延伸到關係當中,讓關係中的人也不輕鬆。所以,又繼續延伸出受苦、不自在的關係。


        舉例來說,當乖小孩很認真看待規範與責任並且努力扮演好每個角色,卻看到有些人居然沒有把規範當一回事,或者,居然膽敢有彈性地、選擇性地遵守規則。這時候,乖小孩就會很氣那些在自己眼裡是「混水摸魚、偷懶」不守規距的人。看待這樣的人如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心中是不平衡的:「我綁小腳,你怎麼可以穿拖鞋!」所以,乖小孩不只嚴格要求自己,也會不自覺地嚴格要求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也一起住進規矩的牢籠中。然而,有時候,雖然生氣那些沒有符合「應該」的人,心底又暗暗羨慕那些逍遙於規矩外的人,是很矛盾衝突的心理。


        此外,由於乖小孩很認真嚴格地要求自己,甚至把別人放在第一位,總是委屈自己。當已經如此委屈付出的時候,如果還被忽略,或者沒有得到預期中的讚許、肯定,那個委屈和痛苦又會加倍奉還給乖小孩。到了某個程度之後就會轉為憤怒,會認為「我為了你如此犧牲,你竟然這麼不領情」或者「我這麼在乎你,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甚至,會怪對方「我這麼痛苦都是你害的」。


        這麼看來,是不是乖小孩周邊的人也很不輕鬆呢?要時時刻刻注意著、回應著乖小孩心中那個不安、擔心,以及符合他的要求和標準。也可以說,乖小孩用使乖、委屈自己、付出的方式在索討愛。


「我發現自己會帶著愧疚,用很委屈、很受苦、很配合的方式,讓家人感到愧疚、不捨,這樣就會來憐惜我。但是,如果家人感受不到我的辛苦,反而躲得更遠,我就會很生氣!」


沒有一個人不會躲,為什麼?因為這個愛太沉重了。如果有一個人拿刀自殘,一直淌血邊笑邊哭著說:「我把愛給你。」誰不會想逃呢?沒有人可以承受這種淌血的愛,沒有人喜歡看到別人受苦。

——《當下的釋放》


        當一方總是在索討、總是在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值得,那麼這樣的關係終究很難健康快樂。


        內心的運作是很細微複雜的,像迷宮一樣,當我們一層一層去看見它、釐清它,才有機會真正地從這兩難與迷宮當中走出。接下來的文章,會針對其中的重點更詳細說明,以及提供乖小孩走出迷宮的方向。願每個人都能走出乖小孩受苦的迷宮,成為自由、輕鬆有彈性的小孩。


參考文獻

李宗燁(2015),《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劉素珍、李宗燁(2018),《當下的釋放》(新北市:木馬文化)。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本系列文摘已徵求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