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雙重束縛

2025-03-08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當師長跟你說,興趣最重要,成績不重要,但是在發成績單看到你的分數不理想時,卻又皺眉嘆氣。

        當你長大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因此拒絕了父母的邀約,而父母說:「沒關係,你去吧,長大本來就需要去發展自己的事業。翅膀硬了,不需要我們了。」

        當你跟你的另一半說:「今晚要去跟朋友聚會喔。」另一半說:「好啊,你去啊,有種你就去啊。」你開始感覺到氣氛的不對勁而躊躇不前時,對方又繼續說:「我不是說你可以去嗎?是你自己不去的喔。」

        以上的場景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一股油然的難受感覺彷彿就要從螢幕的字裡行間灑溢出來。但是,到底為什麼難受呢?卻又說不清楚。這其實就是雙重束縛(double-bind)。

        也許大家沒有聽過「雙重束縛」這個名詞,但一定有在生活當中體驗過這種彆扭感。因為這個情形其實不少見,又讓人很不舒服,但它很隱微,沒有人指出來的時候,我們通常很難發現,只會覺得很不對勁,但又說不出來哪裡不對勁。這種無法辨識的、陌以名狀的痛苦,是苦上加苦。透過認識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察覺在我們身上遭遇到的,而了解到,原來我的痛苦是來自於這個兩難。

        雙重束縛最經典的、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大概長這樣:一個人嘴上喊你「過來」,但是雙手卻是放在胸前往外推的姿勢。

        這會讓周遭的人搞不清楚他到底要我過去還是走開,因為他正在傳遞兩個互相矛盾的訊息。他的口頭訊息是「過來」,但身體傳遞的姿勢卻在表達「走開」。

        因為傳遞的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指令,如此,旁邊的人不管是過去還是走開都好像是錯的。如果按照他口頭上的指令過去,卻又能感受到他肢體上、情緒上、表情上、語氣上所呈現的「走開」的指令,而讓旁人感覺很不舒服。如果按照感受到的肢體上、情緒上、表情上、語氣上所呈現的「走開」的指令,對方又能在口頭上指責對方說:「我不是叫你過來嗎?你怎麼不過來?」因此,旁人就會陷入非常為難的情境,左右都不對。

        這就是雙重束縛的意思: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左右為難、裡外不是人。

        了解雙重束縛的意思,我們再回頭去檢視上面的例子,就能很清楚知道,為何這樣的情境讓人極為不舒服。

        當師長跟你說,興趣最重要,成績不重要,但是在發成績單看到你的分數不理想時,卻又皺眉嘆氣。那麼,你到底是要我無後顧之憂地探索我的興趣還是注重成績呢?因為嘴上說的跟他實際上表現出來的是不一致的。

        當你長大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因此拒絕了父母的邀約,而父母說:「沒關係,你去吧,長大本來就需要去發展自己的事業。翅膀硬了,不需要我們了。」這樣,小孩也會覺得為難,你到底是要我去發展自己的事業呢?還是留下來陪你們呢?嘴上說沒關係我去。但是態度上卻又以一種自怨自艾的方式令他人產生愧疚。去無法安心,留也不開心。

        人在傳遞訊息的時候,有很多種管道,「有55%是來自於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有38%來自於語調(tone of voice),只有7%來自於說話的內容(actual word spoken)。」(泛科學,2015)當這三方面一致的時候,被稱為有效溝通。而雙重束縛則是指這些管道的表達正在傳遞互相矛盾的訊息,讓接收者無所適從。

        認識雙重束縛的意思之後,下次在生活當中遇到類似的情境,不妨停下來覺察一下。能夠分辨出對方在傳遞矛盾的訊息,便能更進一步去適度將對方的課題、責任還給對方。另外,也能在自己身上覺察,是否自己也正在對他人施加雙重束縛的痛苦,進而調整自己,讓自己跟周遭的人相處越來越和諧。


參考文獻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5952 〈55-38-7溝通黃金比例?一個溝通法則的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