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比較

2025-03-08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比較」這件事似乎在我們的周遭、從小到大幾乎無所不在。小時候,在家裏,父母拿兄弟姐妹互相比較,出門在外,拿我們跟其他親戚朋友的小孩比較。在學校,老師拿我們的成績、名次、個性互相比較;在關係裡,我們拿我們的伴侶跟其他人的伴侶互相比較。比較無處不在、無時不發生,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成為我們心理運作很自動的一部分。

        不知道有沒有人針對「比較」這個模式進行反思過、質疑過?雖然我們嚐過被比較的不舒服,卻也習慣用比較的方式來扳回自己的價值。也許我們知道比較讓人不舒服,卻不知道除了用「比較」的方式,進行人我的互動,還能用什麼樣更健康的方式互動與思量呢?今天,我們透過認識比較的運作與背後隱藏的東西,也許有機會從這種無止盡的比較中跳脫出來。


  • 為什麼我們需要比較

        我們可以來觀察看看,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開始比較或者想要比較?以及,我們想要從比較當中得到什麼?

        是不是通常當我們對自己不確定的時候、沒有自信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拿其他人來做比較。當我找到一個在我們的標準下,比我們還差、還難看、還糟糕、還失敗的對象時,我們會稍微鬆一口氣,有一種安全的感覺:我也沒這麼糟。

        所以,我們透過比較的方式來平衡自己內心的弱小、不確定和自卑。也透過比較的方式來獲取些許的安全感、自我肯定、優越感等。

        同樣地,延伸出去,我們拿我們認為的「附屬物」另一半、小孩來跟其他人的比較。一方面誤把自己跟另一半、小孩綁在一起,認為他們也代表自己的顏面、價值。這樣的行為牽涉到分化的課題,在本文,我們暫時先不討論,僅對「比較」的議題進行討論。一方面,也一樣透過這樣比較的方式來獲取安全感、自我肯定、自我價值感等。

        現在我們看到,原來我們透過比較,真正想要獲得的是安全感、自我肯定、自我價值感。那麼,是不是就能有更多的思路來思考,「比較」是唯一獲取安全感、自我肯定、自我價值感等的方式嗎?甚至,它是合適的方式嗎?這麼一反思,我們似乎就能看見很明確的答案:顯然不是。


  • 比較有什麼問題

        在進一步探討我們可以如何用其他的方式來取得安全感、自我肯定、自我價值感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比較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什麼缺失,似乎也不需要改變這樣的模式。

        不過,顯然比較的模式大家都嚐過它的滋味,並不好受。無論是被他人拿去做比較,或者不自覺地拿自己跟他人做比較。

        被他人拿來做比較的不舒服感是最顯而易見的,如果是被比下去的,當然會很不舒服,即使是被比較之後較為優秀,難免會在被比較的對象之間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很難維持純粹的關係。更不用說,還會擔心什麼時候又被比下去。

        同樣的,拿自己身邊的人去做比較,我們的伴侶、孩子也會感受到這樣的不舒服感,而且,還會學習到一種擔心:是不是我不夠好就不值得被愛、沒有價值。愛在比較的模式下,變得有對價關係、有條件。使人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當中。然後為了獲取安全感,又會繼續不自覺進行比較,陷在這循環當中。

        然而,不幸的是,在被比較下成長的人,長大後也會學習到這樣的模式,所以,也會不自覺拿自己跟他人做比較。因此,會總是活在焦慮當中,擔心自己沒有比別人優秀、擔心自己被比下去,就不值得被愛,甚至自己也不愛自己、不接納自己。現代常見的容貌焦慮,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當代過度比較而來的。

        由於總是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在拿自己跟他人比較上,所以,心力都放在注意自己的弱點、缺點,害怕自己犯錯、表現得不夠好。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經常是焦慮的之外,我們也無法真正與別人交流,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注意力關注、聆聽、關心甚至欣賞他人。於是,很難締結健康的關係與友誼。

        綜上而述,歸納比較模式的幾點問題:

1. 傳遞了一種「愛是有條件的、有對價關係」的訊息。使得孩子、伴侶甚至自己總是活在焦慮當中,害怕自己不夠好就不值得被愛、沒價值。

2. 從比較獲得而來的安全感、價值感是非常暫時的,也可以說總是伴隨著焦慮,無法讓人真的感到安全、有價值、有自信。

3. 容易破壞關係。

4. 因為比較的模式讓我們把注意都放在害怕自己出錯、害怕不如人的擔心上,我們沒有多餘的心力真正地關心他人、看見他人,與人真心地相處。


  • 如何脫離比較的模式?

        從前文的分析,我們瞭解到,我們不停地不自覺進行比較,其實是想要確認自己是不是有價值的、夠好的。當我們看到這點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矛盾之處:要確認自己的狀態,卻用眼睛不停向外看的方式來確認。

        其實,是不是要回過頭來好好看看自己呢?

        也就是說,越能夠知道自己的狀態、越能夠與自己連結、越能夠接納自己,那麼就越不需要眼睛一直往外看來用比較的方式襯托自己。當我們能夠清楚自己自己何以是這樣,以及清楚知道自己的感受,喜歡什麼、不需要什麼,那麼,就表示越是跟自己在一起,也越能接納自己。

        那麼,越能夠允許自己的各種特質,就是越承認自己的存在。當我們已經運許自己如其所是地存在的時候,我們便漸漸地不再需要透過證明自己是優秀的來換取存在的許可;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時候,別人的眼光和接納與否就不再是個問題了。如此,也不再需要透過比較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狀態。


        總而言之,陷入比較的焦慮迴圈,通常是因為自己跟自己是很遙遠的、陌生的,我們不認識自己、不接納自己,只能透過外表比較的方式來很淺薄地認識自己以及爭取被接納的條件。當我們願意回過頭來與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慢慢地深入認識自己、感受自己、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存在感、安全感以及自信將是發自內心地油然而生,比較就會自然而然地不再需要。


參考資料

劉素珍、李宗燁(2017),《愛就在你心中》(新北市: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