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情緒勒索

2025-01-10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情緒勒索是當代很常聽見的名詞,也經常被人們使用。然而,是否只要我感覺到不舒服,就代表對方在情緒勒索我呢?是否只要我提出要求讓人不開心,就變成在情緒勒索他人呢?相信大家一定多少都有這樣的困惑與猶豫過。


        情緒勒索確切到底是什麼意思,值得我們再多一點的理解和辨識。清楚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辨識,以利從這當中解開痛苦的圈套。而不會變成在一團概念模糊中,反而成為互相指責的工具。非但沒能從這當中的痛苦脫離,反而製造關係之中的緊張、衝突和對立。


◎ 什麼是情緒勒索?

        要了解情緒勒索,不妨先從最簡單的名字入手。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個現象會被稱為「情緒勒索」呢?是不是因為這個過程跟「勒索」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日常生活當中所謂的勒索,對方使用的是物理、物質上的方式,例如,武力、勢力、拳頭、刀槍棍棒等物件,而情緒勒索中使用的工具則是「情緒」。然而,無論使用的工具、方式為何,「勒索」的共通點在於,對方都是使用這些工具,來讓你感到害怕、恐懼而不得不屈服,順從他的意志、給他想要的東西。


        所以,可以簡單地理解,勒索就是「對方蓄意使用你會害怕、擔心、恐懼的方式,迫使你出於擔心、害怕而讓他得到他想要的結果」。因此,情緒勒索就可以理解為,對方使用某些語言、行為等方式使你出於擔心、害怕而讓他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例如:如果你(A方)不跟你的男/女朋友分手,我(B方)就跟你斷絕關係。於是,當事人因為出於擔心、害怕父母真的與自己斷絕關係,而做出了父母想要的結果——跟對方分手。哪怕還沒有真的做到分手的結果,這個過程所產生的糾結、衝突、煩惱等內耗,也是勒索的一部分。


        B方有明確的意圖結果,也知道這樣的做法會讓A方有壓力、痛苦,但還是有意地這麼做,這基本上就是標準的情緒勒索。


◎ 為什麼會發生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通常發生在一方(B方)無法、無力消化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對於情緒的產生沒有太多深入的認識,而認為外境就是造成她/他痛苦的唯一原因,此時,她/他的反應很自然地便會用強烈的情緒表達(罵、咆哮⋯⋯)或手段(自殘、自怨自艾⋯⋯)來迫使另一方(A方)達到某些結果,以安撫她/他(B方)內心的痛苦不安。


        然而,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並非所有的勒索都會成功,無論是物理上的還是情緒上的。這意味著,另一方(A方)也有其軟肋,才能被勒索成功。


        例如,害怕別人生氣、害怕別人不理自己、不想當壞人或者過度地有責任感,認為自己應該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等。這些背後都有相對應潛藏的故事。


        當然,如果用親情來勒索的,真的會讓人非常難以承受,畢竟,親情是天生的渴求而非軟肋。


◎ 如何覺知自己是否遭遇了情緒勒索?

        從上文可知,情緒勒索意思是,對方使用某些語言、行為等方式使你出於擔心、害怕等負面的情緒,而讓他得到他想要的結果。所以,簡易地判斷自己是否遭遇了情緒勒索,可以簡單地問自己,是出於開心、愉快、想要等正向的情緒去做這件事,還是因為擔心被對方罵、被對方指責、嫌惡,害怕起衝突等,因為這些負面情緒,而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


        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很大的可能是正在遭遇情緒勒索。


◎ 如何因應情緒勒索?

        歸納出來常見容易被情緒勒索之人,大概有以下特徵:

        • 過度在乎別人感受

        • 經常自我懷疑

        • 難以拒絕他人的要求

        • 渴望被他人肯定

        • 經常自我貶低


        然而,這些特徵的背後,都有其形成的原因、背後的故事,甚至是童年創傷、未竟事宜。如果可以從這個方向入手去探索自己何以會有以上這些特徵,並且去鬆動它,便有機會從自身的方面去拆解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受器」。


◎ Meta-情緒勒索

        通常,我們會覺得發生情緒勒索的情形是一個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以及願意再往後退一步,或往上提高視野。我們會發現,其實背後都是根源於人最基本的渴望被愛、渴望被接納、渴望被理解,無論是在這個關係中的勒索者或被勒索者。只是人們找不到方法,在長遠的挫折累積下,併發出各種激烈的不擇手段。越激烈的不擇手段,背後往往隱藏著越大的痛苦、失落與渴望。


        從這樣的視角來看,大家都只是在尋求愛與接納的過程當中傷痕累累的人們,值得我們更多的同理與幫助。


        也從這樣的解析過程中,深刻地理解到,打罵等訴諸於恐懼的教育方式,影響真的十分深遠。出於恐懼、擔心的關係,永遠無法帶給人滋養。願我們都能學會認識情緒,並學習清理自己的挫折、痛苦,不再把痛苦外溢到他人身上,以正向的情緒建立關係,讓所有的發生都是出於願意、想要的雙向奔赴,而非擔心害怕的不得不。


參考文獻

周慕姿,《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北市:寶瓶文化,2017)。

劉素珍、李宗燁(2018),《當下的釋放》(新北市: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