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金錢與快樂

2024-12-27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乍一看這個題目,可能讀者們又要不淡定了。怎麼心理學的文章,談起了思考又談起了金錢?


        首先,思考是重要的心理活動之一,所以,心理學的文章談思考,沒毛病。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曾說過一句睿智的話:「人並不是被某個事件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於這個事件的看法所困擾。(Man are disturbed not by things, but by the view which they take of them.)」 當代的心理學家Albert Ellis把這個觀念轉化成當代的心理學語言:「真正困擾人們的是對事情僵化且極端的想法,而非事情本身。」發展了當代有名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是造成我們痛苦、困擾很大的因素。透過釐清、檢視、思考,有助於大大地降低因為認知的扭曲、顛倒而延伸的情緒、反應、行為所帶來的痛苦。


        那為什麼要思考金錢呢?一來,對金錢的擔心是當代人主要的心理困擾之一。其二,對於金錢不可控制的追求,也是某種心理狀態的反映,值得深入探討了解。


        前幾天,跟朋友B在線上聊天。因為她人遠嫁歐洲,目前住在丹麥。跟我同樣的年紀,但過去在美國事業有成,如今已經是身家過億的富婆,處於退休狀態,在家做貴婦陪小孩(真人真事絕非杜撰)。這個描述是多麼地令人羨慕,至少令我羨慕。還在風雨無阻、日曬雨淋地騎摩托車穿梭臺北街頭的我是多麽地想當貴婦啊,相信許多讀者跟我有同樣的心聲。


        但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要出意外了。是的,跟所有劇本寫的一樣,她跟我說,過去這幾年是她過得最不開心的幾年,不開心到常常哭泣,她懷念過去穿得光鮮亮麗坐飛機到處去開會的日子。近一步了解,她說,從小並沒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唯一知道的就是賺錢會快樂。現在,錢賺到了,她卻不知道該做什麼讓自己快樂。她覺得好悲慘。


        這段話,有太多可以思考的,多到讓我決定寫一篇文章。其實,我很能懂她的感覺,很努力地辛勤了大半輩子,滿心歡喜地以為換得了進入童話世界結尾幸福快樂的門票,卻發現午夜的鐘聲敲完了12下,依舊什麼都沒有變化。這是多麽地令人絕望與惶恐空虛。


        首先,不禁讓我思考的是金錢這一回事的追本溯源。金錢就是貨幣,為的是讓我們可以交換到其他的貨物,所以我們不必生活上的所有物件和事情都事必躬親。簡而言之,金錢本來是要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的,要來為我們服務的。但錢財要為我們所用、為我們服務的最大前題是,我們知道我們要什麼、我們知道我們要的生活是什麼模樣、我們想要的生命是什麼樣。


        其次,其實,快樂是一種感受。我們可以用錢財來買到一些物品和服務,使我們體驗到快樂的感受,但也可以不必透過錢財。當我們內在是輕鬆的、充足的時候,其實,隨時隨地都能感覺到快樂。蘇軾一段經典的〈前赤壁賦〉非常能體現這樣的快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當一個人內在閒適放鬆時,他能享受天地之間的一切,落花流水、一草一木都能令他感到欣喜快樂。這樣的快樂比起金錢所能換取到的,更加長久而深遠。這時候,他需要的錢財真的不用太多,夠三餐一宿等基本生活所需,以及些許點綴生活樂趣的奢侈品花費即可。


        但是,說到底,要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呢?要如何可以感受一切而感到滿足與享受呢?既然,快樂是一種感受,首先,我們得讓自己的感受恢復。長期以來的教育或社會生活,多傾向於頭腦的知識吸收,較少開發我們的知覺感受,更有甚者,因為並沒有教我們怎麼面對我們的情緒,所以我們也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然而長此以往,感受不到痛苦自然也感受不到快樂,人就會麻木,只好用更多、更強烈的各種消費來刺激讓自己有感受。為了這樣的消費,只好又拼命工作賺錢。


        從如此惡性循環中脫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每天找一些時間停下來,單純感覺自己、跟自己在一起,打開五感感受周遭的環境,感受自己存在當下,與世界連結。允許自己的感覺,與自己連結(可參看前面的文章)。讓知覺恢復,並在跟自己連結以及允許各種情緒、感覺的時候,清理過去被自己壓抑的痛苦。當我們越能跟自己連結,當我們越能清理過去的痛苦,我們的內在會變得敏銳而輕盈,可以感知這世界的美好。我們同時能更了解自己,於是乎,錢便可以真正開始為我們所用,因為我們逐漸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樣對金錢與快樂反思梳理過一番之後,是不是能更清楚了解它的功能、它的定位和它跟快樂的關係。看清楚它之後,就比較不會被金錢盲目地綁架,不會辛苦地過一生卻發現到頭來錯過很多的精彩生命,與家人、朋友相處、與自己連結的真正意義的生活。


        當然,可能還是會遇到一些情形是,有一種莫名的不安全感、焦慮,驅迫著自己非得要賺很多錢、存很多錢,才會覺得放心,或者也不見的能真正安心。這表示這背後有故事,可以試著去了解這背後的不安全感、焦慮,必要的時候請專業人士一起陪伴協助。當我們有機會了解必須要賺很多錢才會有安全感背後的故事,我們便有機會鬆綁這個不安全感或焦慮。而當我們可以逐漸恢復到平靜安樂的內心,我們終將逐漸恢復成為生命的主人、金錢的主人。


參考資料

劉素珍、李宗燁(2017),《愛就在你心中》(新北市: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