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紓壓

2024-12-27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不知道各位朋友看到題目的時候,會不會瞬間有一種困惑的感覺:紓壓為什麼需要思考?其實,這來自我真實的經歷,經過那一次的經驗,我也是第一次理解到,紓壓還真的需要一些思考釐清。


        起因是這樣的,友人A一直向我抱怨,他很擔心兒子明明事情很多,已經都要做完不了,所以壓力很大,卻不思考如何規劃要如何把事情做完,反而一直在整理他的房間。A曾經很多次規勸兒子,是不是先去把該做的事情做一做,或者至少訂出計畫、時程表來,而不是一直在整理房間、整理花盆、整理書架,做一些無助於解決問題事情。兒子也向他表達過,這是他紓壓的方式,當他開始在整理房間做一些讓A看似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表示他的腦袋真的負荷不了了,他需要放空。A跟我說,他非常地不解,他做這些事情根本無助於減輕他的壓力,反而讓自己更累,為何兒子如此地不智,他不懂。


        起初,我也不明白何以A無法接受整理房間是他兒子紓壓的方式,試著跟A說明尊重每個人紓壓方式的差異。A花了一些時間跟我解釋,他說,因為壓力是來自於那些做不完的事情,除非把事情做一做或者規劃出完成計畫,否則,怎麼可能達到「紓壓」呢?


        終於聽明白之後,我不禁啞然失笑。在A身上,我學到了一課。


        對於某些人而言,他們的世界充滿了清楚的邏輯。所以,對他們而言,「紓壓」的意思就是「紓解壓力」,也就是把「壓力源」去除,具體來說就是把事情處理完、把問題解決,這樣,就真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去除壓力」。這邏輯真是無懈可擊。老實說,若不是A,受限於心理學領域專注在內心方面的壓力,我很少想過壓力的這個層面,其實,也是我的一種限制。


        於是乎,A讓我重新思考紓壓這個概念。


        更符合真實生活的情境,紓壓的確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事情的層面,因為事情或問題是真真實實的壓力源;另一個則是心理層面,因為面對壓力、處理壓力的是人,感受到壓力的是心。在紓壓的概念上,的確兩邊不能偏廢。


        人心承受了許多的壓力,而當壓力過大時,會阻礙我們處理問題的效能,所以心理學強調需要一些內在紓壓的方式,例如常見的泡澡、精油、運動、放假、正念練習、認知調整、透過書寫情緒宣洩等等,當我們的內在有餘裕的時候,我們便有力量和智慧來面對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然而,的確,這在現實生活中只完成了一半,後面一半則是如實地面對壓力源,訂定出解決計畫。


        內外兼顧,更是完整的「紓壓」過程,偏廢任何一邊似乎都不完整。


        只專注在外在的問題解決,容易忽略無論是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內在需要休息、喘息的空間,休息、放空、紓解內在壓力之後,效能會更好。而若只專注在內在的紓解壓力,則有可能會流於不切實際,逃避面對真實的問題,如此,壓力源不去除,內心壓力便紓壓不完。


        經過這一番對紓壓的思考,是不是對於紓壓有更清楚的圖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