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柏社工師話說心理話:藝術治療與自我照顧-察覺與連結

2025-01-01

文/林育陞社工師


        上次文章我們提到藝術治療幫助神經恢復連結的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https://reurl.cc/qnvAAn

        這次要與大家討論,藝術治療在自我照顧另一個作用,察覺與連結。在此,我們以完形治療理論來做觀點切入。

        首先,完形治療有一個核心重點,幫助他人察覺,這個目的主要幫助與自己、他人、環境的連結,與神經系統連結有類似,就是幫助當事人與內、外在產生一定互動。

        方仁君(2016) 研究提到,透過察覺而自我接納、自我調節、自我選擇,讓當事人能夠為自己負責,與持續探索自己。

        自我察覺與藝術治療在自我照顧上有何關係?

        答案是非常有關係!!!

        我們常接觸的服務對象,因受到過去創傷事件、負面情緒、自我評價等因素影響,為避免對當事人更進一步受傷,身體就會自動產生防衛機轉,去杜絕、忽視、否定、解離等方式,避免當事人再次受傷,這是人的自我防衛正常現象,只要適度一般不需要太過緊張,但我們常因使用過度,或是僵化的使用某幾項防衛機轉,都會造成自我與當事件過度解離,久而久之,也會慢慢失去當下事件相關人、事、物的連結,這對於個人自我成長會有很大影響。

        林育陞(2017)研究提到,過度與事件解離的當事人,負面感受與情緒都會轉化成生理疾病的病痛,且也會慢慢斷開與他人的互動與連結,這對心理健康來說是一大隱憂。

        楊佩倩(2014)研究提到,藝術治療提供一個良好的方式,讓個案能夠外化問題,而不會直接衝擊個案,並進一步幫助自己察覺與連結。

        在此,筆者將閱讀文章作簡單整理列點:

1. 讓媒材成為承接服務對象情緒、評價、憤怒的承接物。降低服務對象防衛機轉,一步步慢慢幫服務對象解套。

2. 外化問題,透過第三者作品的討論,降低個案直覺感受治療師想要從他身上去挖訊息。

3. 透過作品投射與創作,讓個案慢慢與作品產生連結,從藝術治療觀點看,與作品連結越深,也代表個案與自己連結越深。

        以完形治療為基礎藝術治療師,也會透過每次創作不斷察覺,幫助個案一步步接近自己。

        筆者在實物工作中發現,透過每次的創作,可以讓個案轉化與調整心情外,更重要讓個案講述畫的內容時,慢慢引導個案描述畫中每個物件的意義,這部分看似是在認識作品,實質是幫助個案與作品連結,進而與自己連結。

        因而,筆者在每次會談時,除基本倫理規範與個案概念化外,怎麼幫助個案與自己作品連結也是重要的,如張乃文、朱惠瓊(2024)研究提到,服務對象能與作品連結越深,對自己的自我認識與探索摻升新的連結,治療的策略介入才能事半功倍。

        有鑑於此,藝術治療在自我照顧的首要任務,即是幫助個案與自己產生新的連結。


參考文獻

方仁君(2016)。完形治療中的「覺察」之探討。諮商輔導,362,25-28。

林育陞(2017)。藝術治療對於癌症病患身心靈紓壓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82,8-11。

楊佩倩。(2014)。表達性藝術治療中「起、承、轉、合」初探。諮商與輔導,345,31-34。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ttlebiuebutterfly

圖片創作:筆者自行創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