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小孩的心理模式與困境——從渴望被接納與被愛衍生的困境

2025-04-09

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有些乖小孩很能善解人意或獨當一面,有時他也很喜歡自己如此重要,不可或缺,表現出陽光堅強的一面,挺直了腰桿隱忍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後窗心事,也忘記如何敞開心門說出需要或單純只是被照顧。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乖小孩表面上透過配合、努力的方式,贏得了社會價值的肯定與眾人的稱讚,然而背後的代價卻不小。這一篇我們來認識一下乖小孩常見的處境以及背後的心理動力。


◎ 把心事藏起來

他把自己藏在自認為最安全的角落,卻殷殷盼望有人找到他。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小孩愛父母是很自然的,然而,小孩卻會用自己的童稚之愛來展現對父母的愛。也許因為小時候看父母很辛苦,乖小孩於是就期許自己成為一個不會加重父母負擔的小孩。所以,很多辛苦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深怕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又會讓原本很辛苦的父母更加為難。


        如此逐漸發展出不敢說出心事的壓抑模式,帶入到其他的關係中,總覺得說出自己的需求和心事就是在給他人添麻煩。這樣的煞車模式背後的心理動力是出於害怕,害怕被拒絕、被討厭、被嫌麻煩等想像中的可怕後果。以為透過這樣的煞車方式,就可以保護自己免於因依賴他人而受傷。卻也讓自己孤立,在關係中無法深入,在人群中仍倍感孤單。


        此外,如果被指責,那個委屈和悲憤會更加倍地回到乖小孩身上。因為,他已經如此嚴格地要求自己、克制自己與體貼他人,而對方居然沒看到,還指責他。


        原來,藏在角落嚴以律己的乖小孩,心底深處依然期盼著陽光照進這埋藏心事的黑洞當中,希望自己的付出和體貼能被看見、感激。


◎ 你開心我就開心

        小孩對父母的童稚之愛,還有一種模式是:只要父母開心,自己就開心。所以,乖小孩會願意委屈自己、付出一切,只要看到父母開心就覺得一切都值得。相反地,如果付出沒有達到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就會擔心對方不開心、嫌棄自己。


        如此的模式會演變成:我的快樂來自於別人的肯定。帶進到其他的關係當中,總是配合別人、滿足別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也就無從照顧自己。


        然而,雖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身仍然會有需求,長期忽視的結果,內心會累積很大的不平衡、不舒服。然而,因為不知道如何跟自己連結,對自己很陌生,所以又會習慣性地去配合別人、依附別人,來讓自己彷彿有一點方向感。在這當中痛苦地循環,長不出自己的力量。


        而底下因為與自己沒有連結產生的巨大茫然感,也會在生命當中無所不在地影響著。


◎ 為幸福的藍圖使乖

        為什麼會產生乖小孩的模式呢?為什麼乖小孩會發展出處處配合、隱忍的模式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乖小孩以為這樣配合,或者是找出「幸福的公式」,按照著這樣的設定、「應該」去做,就能達到心中的幸福城堡。透過使乖的方式,邀請別人一起為他的幸福藍圖配合出演。


        因為乖小孩使乖的心理動力是對幸福藍圖的憧憬,所以有時候,會演變成不自覺地對他人的控制,因為不允許自己的幸福藍圖被破壞,或者希望也替在乎的人擘畫幸福的藍圖,熟悉的「聽話!我是為你好。」這樣的橋段就會上演。


        然而,別人是會反抗的,未必都乖乖地配合出演,所以難免會產生衝突、拉扯。而劇本沒有按照乖小孩的藍圖進行時,則又引發乖小孩產生巨大的焦慮和挫折。


◎ 驅迫之後的拖延、沒動力

乖小孩往往優先注意他人或社會的期望,把他人的期望,無論是真實或想像的,轉成自己對自己的期望,所以做事的動力來自於自我要求,是一種應該、責任或義務,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因為渴望被愛被接納,乖小孩會不自覺地強迫自己去做認為應該要做的事,例如,可以讓家人感覺榮耀的事、可以讓別人稱讚自己的事等等。長期地這樣免強自己做著未必是真心喜歡的工作,背離自己的天賦與興趣,久了一定會累積疲憊,內心會對自我驅迫生出抗拒,從而變成拖延。


        明明頭腦覺得「應該」要去做,但心裡就是怎麼也提不起勁來。想說不然讓自己休息一下吧,卻又無法放鬆,因為心裡會一直責怪自己的「懈怠」,又更加加劇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感覺。下一次,又會用更大的力量來驅迫自己,如此往復,十分辛苦與受苦。


        乖小孩在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背後卻有這麼多的辛酸代價。是否能讓乖小孩恢復成自由的小孩呢?


參考文獻

李宗燁(2015),《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

* 本系列文摘已徵求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