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情緒流動

2025-01-10

文/福樂心理治療所 實習心理師 盧怡妤


        「當您有情緒的時候,您都會如何應對呢?」不想委屈自己,又不想傷害別人的狀態下,似乎很難有機會做到完美的應對,因為良性溝通的關係是建立在雙方都有對等意願的狀態下才有機會創造出來。


        「我訊息」的溝通術相信許多人皆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完美達到預期效果者或許並非多數。有些人會疑惑道:「既然是這樣,我們還需要學習如何溝通嗎?」當然,這並不適合用兩極推論來看待。在實際操作時常常會有人覺得,自己明明已經按照我訊息的公式來與他人清楚表達對對方的同理、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期待,但衝突非但沒有改善,甚至越演越烈。在一番努力後,有些人開始習得無助,覺得或許關係就只能到此,留下了許多遺憾。


        我訊息溝通術主要關注在「我的感受、客觀事實與我的期待」,過程不帶著先入為主的評價,而是盡可能客觀陳述事實、並溫和堅定地表達自己內在真實感受與具體建議。舉例來說:

「(我的感受)我現在覺得好生氣,(客觀事實)因為你一直想要看我的日記,(我的期待)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隱私,如果你有想多了解的地方,歡迎直接問我沒關係。」


        但是,有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雖然句型對了,卻在溝通過程中仍感受到彼此的攻擊、覺得受傷、對方反應不如預期等等令人錯愕的結果。甚至開始懷疑,是否表達情緒本身就是種錯誤的決定?以薩提爾的溝通姿態來說,每個人在壓力狀態下常常會本能的展現求生存的溝通姿態。無論是超理智型、討好型、指責型或打岔型,每種溝通姿態表達情緒的方式皆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各自的盲點。若雙方皆處於不甚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狀態下,即便理智上知道要良性溝通、溫柔堅定的表達,卻仍然會因著各種限制而導致無法順利取得共識。


        舉例來說,如果超理智型與指責型的人有了衝突,因著超理智型較多時候會自動化的隔絕自己去感受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這可能會導致超理智型無法在衝突的當下同理指責型真正的渴望,也無法覺察到自己本身也有情緒表達的需求。而指責型的人較多時候會自動化的隔絕自己去感受他人的情緒,較多關注在自己當下的情緒,這也可能導致在衝突當下無法及時的讀懂超理智型的行為模式。


        衝突可以幫助人們更了解自己與他人,但衝突也像兩面刃,不見得每次都能有美好的結果,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更多認識自己。許多時候,我們選擇關起了感官知覺,以為不去感受就能讓自己維持穩定情緒的狀態。但事實上,情緒也需要被看見,理解彼此的情緒與需求,是建立良性溝通的關鍵。

#薩提爾 #我訊息 #內在冰山 #溝通姿態 #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