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的溫柔練習 ——關於接納

2024-10-12

撰文/實習心理師 王美瑤


        接納應該是最能感受到被愛的元素了。當我們無論變成什麼樣,不管成功、失敗、高矮胖瘦、開心、難過,對方都如其所是地接納自己的樣貌,不批評、不評價,也沒有認為我們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這時候,我們是不是會覺得非常安心,非常有安全感,覺得自己的全部都被接納,被允許。我們會感覺我們被愛是單純地就是因為對方愛我們這個人的全部,而不是因為其他附加的條件,例如,我做了什麼令他開心的事、有面子的事,或者滿足了他的要求什麼的。


        接納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能夠溫柔地融化許多痛苦,我們的心是如此地渴望被接納。但是,接納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特別是面對自己的時候。因為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總是有許多的標準,有一些模樣容易讓旁人稱讚喜歡,有一些則否。所以,我們學會了許多「應該」、內化的規條,時時刻刻都在內心監督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這樣。


        也許我們在這個社會待人處事上,的確需要學習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範,然而,在面對自己的時候,是否能暫時放下這些社會既定的價值,溫柔接納自己呢?尤其是面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的時候。感受和情緒並沒有對錯,它是一個訊息,試著告訴我們有什麼不對勁的事情發生了。


        安靜下來的時候,有時會有一些情緒或念頭出現。或者,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會有一些困擾我們的情緒與念頭。觀察看看,我們面對自己的感受或情緒的時候是如何反應的呢?以下是常見的抗拒、不接納的反應,大家不妨檢視看看自己是不是常常這樣對待自己?

  • 不允許、不承認、批判它、排斥它、不希望它出現
  • 急著想要去除它、消滅它:為什麼需要去除它、消滅它?因為我們並不接納它。
  • 努力想要改變:這不是說努力不好,而是尚未理解的努力,其實也是一種對現狀自己的排斥。
  • 轉念、轉移注意力:轉念和轉移注意力在目前的坊間是一個流行的做法,它在面對立即且巨大的痛苦時,是很好的止血帶,讓人可以暫時從無法負荷的巨大痛苦中暫時抽離。做法通常是念頭轉開,或者去做別的事,例如去逛街、上網、看電影、跟朋友聊天,可以讓人暫時從痛苦中轉移。不過,因為痛苦終究尚未被我們理解和看見,我們會發現,它並不會不見,仍然會重複出現。所以說,這個方法是一個緊急的處理、止血,但還不是究竟的處理。待後續有氣力的時候,可以回來了解一下痛苦底下藏著什麼樣的未結束的受傷或信念。這有時候並不容易,需要專業的陪伴和協助。
  • 說服自己、正向思考:遇到難過、痛苦的事情時,我們也常常會聽到一些教導是:要往好的方向想。的確,事情有很多觀看和解讀的角度,我們可以練習轉換不同的角度,避免困死在某個一視角。然而,我們會總是從某個視角看事情,也是有原因的,那個不舒服在提醒我們,這背後有尚未被了解的事情。如果我們總是用說服自己以及正向思考的方式在面對自己的情緒,背後其實也是在傳達一種對浮現的情緒「不想要」、「排斥」的意念,進而造成壓抑。那麼,這個不舒服想要告訴我們的訊息,就被我們忽視了。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我一定要接納自己、接納這些情緒或想法?其實,這並不是一個規定或是一個要求。而是如果我們看到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其實都是如此渴望被接納、被愛,然而我們卻一直等待有另外一個人來接納自己,自己卻不願意接納自己,這不是很弔詭嗎?一個不接納自己的人,有辦法真正接收別人對他的愛嗎?這非常值得思考與觀察。


        有些我們不想要的情緒或想法,我們努力地想要消滅它,可是它其實是無法被消滅的,它是我們的一部分。於是痛苦與挫折就在這些拉鋸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能不能跟這些感覺說:「是的。我承認你。」「是的,我很難受。」「是的,我覺得好糟糕。」只是看著它、很單純地跟它在一起,沒有認為它應該怎麼樣或不應該怎麼樣。這樣接納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


        承認、不對抗,不代表就要變成那樣,而是不再花力氣去對抗它。放下這個對抗,才有更多的力氣與可能進一步了解它。這些情緒和念頭畢竟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我們心裡受傷的孩子,需要我們耐心地傾聽它與理解它。溫柔地接納、不批判是第一步,一個哭泣的、受傷的、害怕的孩子,才會願意走向你,讓你看見他,我們的心也是。


參考文獻

芭芭拉・艾倫瑞克(2020),《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北市:左岸文化)。

陳志恆(2016),《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臺北市: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