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風格如何配才是最速配

2025-04-22

文/福樂心理治療所 實習心理師 盧怡妤


        依戀風格影響一個人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這樣的影響不僅止於親人與伴侶,在一般人際關係上也可看見它的蹤跡。不同依戀風格的組合,擦撞出的人際互動模式將是截然不同的結果,無論是哪種組合,了解彼此的優劣勢,將能持續有意識的練習做出適合雙方的調整。


        或許您也發現了,在面對不同人的時候,展現出來的依戀風格可能不盡相同。從兒時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開始,早期經驗形塑了您如何探索這世界的初始設定。有些人兒時便有足夠的安全依附經驗,即便在經歷分離時,仍然會有高漲情緒,但在安撫過後卻能很快的恢復平靜。有些人在兒時便面臨許多不安全依附經驗,焦慮、恐懼、憤怒等等皆是在關係裡深刻感受到的情緒。這些感受銘刻在心底深處,在成長過程中,若再次於其他人際關係裡經歷到類似的互動經驗,塵封已久的回憶便有可能再次被喚醒,很自動化的、不假思索的在關係裡重現情緒感受。


        以親密關係來說,當焦慮型依戀風格遇上了逃避型依戀風格,在「你追我逃」的互動模式裡,或許站在各自的立場,雙方都會覺得對方的行徑令人感到困擾。


對焦慮者來說,對方的逃避彷彿驗證了自己的假設:

「他一定不愛我了才會這樣逃走。」

「一定是我不夠好,如果我不積極,我怕我會失去他。」


對逃避者來說,對方的窮追不捨彷彿在告訴自己:

「我其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好,我不知道我怎麼了,而且他這樣逼我讓我壓力好大。」

「如果我真的毫無顧忌的愛上他,是否又會再次受傷害?與其這樣,不如保持距離吧!」


接著,若是排除型依戀風格遇上了焦慮型依戀風格,可能對排除者來說,比起在戀愛關係裡的親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獨處時光:

「我相信我有獨立自主的能力,相較於親密,我更喜歡自己獨處的時候。」

「我不相信他能一直那麼愛我,與其這樣,我寧可顧全我自己就好。」


對焦慮者來說,排除者展現的行為彷彿意味著:

「如果我不放低姿態討好他,他就不會再愛我了。」

「如果我吸引他的注意,讓自己變成他心目中期待的樣子,或許就能獲得他的愛了。」


        諸如上述種種配對關係,若是有機會回溯到早期經驗,或許您會發現,現在的依戀風格其實有跡可循,當您持續在關係裡呈現某種不安全依戀風格時,或許可以試著探索看看,這樣的模式是怎麼來的?每個人可能都不會只有一種依戀風格,更確切的說,不同人際關係將帶領您與他人共舞出不一樣的依戀風格。舉例來說,在原生家庭裡的您主要是焦慮型依附風格,但成年後的您在親密關係中反而較多是安全型依戀風格、在職場人際中則是以焦慮型為主。但無論是哪一種模式,或許大家更關切的是,如何改善不安全依戀風格所帶來的影響。如同本文前面舉的例子,無論是「焦逃配」、「焦排配」還是其他配,到底要如何配才是最速配?如果今天雙方都不是安全型依戀風格,是否註定就會以失敗收場呢?


        以親密關係為例,伴侶雙方的契合與否,其實不能單純就依戀風格來做粗略的判斷,畢竟影響關係的因素比想像中複雜,必須從更全面的環境來探究。但無論是哪種依戀風格配對方式,若雙方願意在進一步覺察的狀態下,不僅理解自己行為模式的緣由,也能同理對方行為底下的真實渴望,便有機會帶著彼此往安全型依戀風格更靠近些。以下提供三種面向來做參考:

(1) 創造新的經驗

無論您是哪一種依戀風格,若能有意識的創造新的人際互動經驗,將能改善根深蒂固的舊思維,藉由一次次的改寫神經迴路,賦予自己新的可能。舉例來說,如果是容易在關係裡感到焦慮不安的人,透過經歷與他人全新的人際經驗,將能幫助他認知到這個世界並非全然的糟糕,他人的延遲回應並非意味著自己不夠好。如果是習慣性在關係裡自動逃避的人,透過全新的互動經驗,也能幫助他慢慢把自己愛回來,不僅有能力看到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值得被愛,也能勇敢的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親近,不再預設立場的為此害怕。


(2) 自我覺察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自我覺察將能幫助您適時的在關係裡踩煞車、做調整。但通常自我覺察能力需要長期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無法一蹴可就。此外,因為人際關係是雙向的互動關係,有時您可能會發現,自己已充滿信心的準備好要改善關係,但若對方尚未準備好或無法與您的期待達到平衡時,失望與挫折感將是不難想像的結果,有些人可能會更加深自己過往的價值信念,導致更複雜的困境產生。無論如何,心理界限的設立將能幫助您釐清這是誰的課題,而您可以控制的是,在每一次的衝突事件後,如何藉由反思以及他人的引導來幫助自己。


(3) 支持系統很重要

透過支持系統所帶來的力量將能勝過單槍匹馬的獨自面對,您的支持系統可以是您的親友團、心理師、興趣嗜好等等。無論是喜歡透過群體互動來為心靈充電,還是透過獨處時光來修身養息,只要是對自己好的正向行為皆是好方法。


        依戀風格在人際關係中或許僅是冰山一角,但它確實也重要到影響了個體一生的人際模式,期待本文初步的討論能帶給您一些方向。然而,即便是同一種依戀風格,可能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也不盡相同,若有進一步探索需求,歡迎善加運用相關資源。


參考文獻:

Gilbert, M. C., & Blakey, R. (2021). Exploring How UK Adults' Attachment Styl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ffects Engagement in Controlling Behaviou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4986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649868


#依附風格 #依戀風格 #焦逃配 #早期經驗 #親密關係 #安全型依附 #焦慮型依附 #逃避型依附 #排除型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