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找回平衡的自己

2024-11-04

文/福樂心理治療所 實習心理師 盧怡妤

        成長過程的所歷所遇形塑了現在的你,父母的教育方式、社會給予的歷鍊讓你在人際關係裡有了一套準則。它就像是住在你內心的審判官,這位審判官常常會在不經意間跳出來提醒你:「我應該…」、「我必須…」、「我不可以…」。它就像兩面刃,有時帶來了成長的動力,有時卻也成了阻隔自己接觸自我的羈絆。


「別人請我幫忙,我就應該要滿足他們的期待,要不然我就是自私的。」

「我必須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要不然就會被罵。」

「我不可以表達想法,要不然我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確實,內在審判官的提醒能帶給你許多好處,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常常無法拿捏好要做到什麼程度,也容易因此而忽略了其他聲音。


「我很想幫忙,但是我好累,我真的需要休息。」

「我不喜歡被罵,但我知道我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

「我知道我必須保護自己,但我也想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社會化的過程讓你逐漸知道,什麼樣的場合適合戴上什麼樣的社交面具。但一些真實想法與感受被迫壓抑在情緒冰山深處,久而久之,在不經意間它們仍然會透過各種方式浮出水面透透氣。有時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會透過身體來說話,藉由非口語訊息或疾病的展現來傳達那些不舒服的感受。慶幸的是,當你有能力覺察到內在審判官與其他被壓抑想法的存在,並試著找到其中的平衡點,當卡住的情緒流動了,你也將能找到更適合的方法來因應困境。


#優勝者 #劣敗者 #人格整合 #兩極工作 #完形治療